管涌的预防治理
随着我国的发展针对于防汛抢险也是有重大的提高,我国南部地区基本上是每年都在观察汛期水位的变化,来制定正确的科学治理方案。那么管涌这一现象怎么以防止治理呢?
首先汛期来临时要对水库或大坝的坡体进行巡逻, 一旦发现险情,就要及早抢护,一般情况下,只要发现的早,采取正确的抢险办法解决快,就能使工程转危
那么怎样才能及早发现险情呢,险情的出现总是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,通过对工程状态的观测和检查,可以发现险情出现的原因和征兆,比如冲堤坡出现滑动崩塌之前,通过严密监视堤身的渗漏、裂缝以及浸润线等情况的变化,就能在险情即将出现以前,采取抢护措施,所以险情发现的越早,越有利于处理,而且处理的难度也比较小。
在防汛过程中,对待险情既要果断处理,又要避免盲目乱动,要详细分析险情的原因,采取正确的抢险措施,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,否则,还会由于错误的抢护方法,扩大险情,造成事故。
“脚到”,就是借助于脚走路的感觉(最好是赤脚走,可以感觉灵敏一些),这在下雨泥泞看不清看不到的地方,非常必要。
(1)从温度上来鉴别:比如下雨时沿堤都有水流,这就不容易鉴别是雨水或是渗漏水,因渗漏的水多是从底层或堤身内慢慢流出来的,所以脚走在上去就会感到较凉的感觉。
(2)从软硬上来鉴别:因为堤身如果是雨水或外面河水泡软的话,它的溶软只是表面一层,内部必定是硬的,这属于正常情况。但如果发现溶软不是表面一层,而是很深踩不到硬底,或者是外面较硬而里面软,这就有可能是堤身渗水引起的险情。
(3)从虚实来鉴别:如有的堤坡上为了防风浪冲刷铺上了稍排、麻袋、草袋等,不知是否被掏空,就需要在上面用脚踩一踩,看有无下陷现象,如外坡有无跌窝式崩塌现象,只要用脚在水下探摸一般也可以发现。
“眼到”,就是用眼观察。
(1)看堤面、堤坡有无塌陷裂缝,渗水等现象。
(2)看临水坡有无浪坎、滑坡,近水面有无漩涡等现象(如有小漩涡就可能有漏洞),
(3)看背水坡,地面或附近水塘内有无翻砂鼓水现象等。
“耳到”,就是用耳听,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效果好,
(1)细听附近有无水流声,可以了解有无漏洞,因为漏洞如果出口在隐蔽的地方,从外表不容易发现,而听声音可以帮助发现,也可以从流水声音所在地,发现漏洞在堤身经过的位置。
(2)细听有无滩岸崩塌的落水声,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岸塌的现象。
跌窝的抢护
汛期大雨过后,堤身突然发生局部塌洞叫跌窝。它常伴随漏洞同时出现,使险情进一步恶化。
(1)产生的原因:
①堤身内有鼠穴、兽穴、坟墓里的棺材等隐患存在,浸水区引起塌陷。
②筑堤时使用冻土块或土块较大,土层架空,夯碾不实引起的。
③漏洞险情未及时处理,使堤身内的泥沙流失,形成堤身空虚。
(2)抢护的方法:将坑内的松土清除,选用和四周堤土相同的砂质粘土或砂土壤,分层填筑夯实,每层填土厚度不超过30厘米,土料的含水量也应大致和堤土相同。
如果对应跌窝临水坡面有漏洞口,这就说明漏洞有可能直通跌窝,就要配合抢堵迎水坡漏洞以阻止漏水。
漏洞的抢护
汛期高水位时,堤防背水坡或坡脚出现漏水洞,开始时因漏水量小,堤土很少冲动,漏水较清,由于洞周围土体浸泡松散崩解,或堤身填土含沙量大,土体可能被漏水带出,使漏洞逐渐变大,就会出现浑水,如不及时抢护就会迅速发展成为提防决口。出现严重的险情。
(1)产生的原因:
①堤身内有缝、沟、洞、穴等隐患。
②堤身填筑质量差,工段之间接缝处理不好,堤基不良。
③散津、渗水处理不及时,逐渐演变而成漏洞。
(2)漏洞抢护:
抢护的原则:由于漏洞洞口一般在迎水坡上,所以抢护应以外堵为主,根据情况也可在堤内出口处做导滤井,或者两种措施同时使用,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“外堵内导”的原则。
抢护的方法:
①在迎水坡漏洞口处进行堵塞,这是对漏洞抢护良好的措施,首先应摸清洞口位置及口径大小等基本情况,如洞口较小,周围土质较硬,可用大于洞口直径一倍的铁锅扣住,也可以用绳结成圆锥形的网罩,内填麦秸、稻草等堵塞漏洞,如洞口土质已经软化,又系多个小洞口,可用棉被顺坡铺盖,上面再压土袋。
②围井导滤:如在迎水坡难以找到洞口,可在背水坡面漏洞出口周围,用土袋做成圆形滤井,然后在滤井内分层铺粗砂、碎石、块石等,每层厚约20~30厘米,只要使水流不夹带泥沙流出即可。
发生以上情况应需进行上报,在根据情况做治理。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河北五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
地 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508号
手 机:15369201271